曲靖“五张名片”系列报道之古鱼王国(二)——“从鱼到人” 以化石之名见证生命演化
曲靖被称为“古鱼王国”和“鱼的故乡”,繁衍了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肉鳍鱼类,堪称古鱼化石的天然宝库,因此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

曲靖对古鱼化石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从1911年中国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先生在西南开启第一次地质科学考察算起,曲靖“古鱼王国”的研究历史已逾百年。“从那个时候开始,经过几代人的研究接力,以张弥曼院士、朱敏院士为代表,逐步将古鱼化石的研究细化,这些研究逐渐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公认,使得曲靖作为古鱼研究世界中心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云南省高校曲靖自然历史与古鱼演化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王建华告诉记者。
目前,曲靖地区保存有以潇湘动物群、西屯动物群、海口动物群以及罗平生物群等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遗迹。这几个重要的脊椎动物群、生物群举世罕有地保存了一系列在“从鱼到人”演化链条中处于关键性位置的化石证据,这些鱼化石的完整性、独特性、稀有性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对“从鱼到人”演化进程的深入探索。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院长李强介绍:“潇湘动物群的发现始于2007年,当时朱敏院士的团队率先在此地开展研究,并首次报道了梦幻鬼鱼这一物种,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志留纪时期硬骨鱼类化石。在后续的2013年和2016年又分别报道了初始全颌鱼和麒麟鱼,它们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类下颌的起源。”

据李强教授介绍,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8.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可以说是生命演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跃升,这对于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地生活时摄取食物至关重要。
李强说,“曲靖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得益于两个重要动物群的发现:一是志留纪的潇湘动物群,二是西屯脊椎动物群。西屯脊椎动物群尤为丰富,涵盖了70多个属种,涉及近90种鱼类,这些发现对于理解鱼类登陆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综合来看,这两个生物群解决了包括颌骨起源、硬骨鱼起源、四肢进化,肉鳍鱼类的登陆以及内鼻孔起源等等众多的关键演化环节。”

李强告诉记者,从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再到哺乳类,曲靖的鱼类最早走向了陆地,开拓了一个新天地。这些发现在古生物学上意义重大,加之曲靖地质宝库中纷繁多样的古鱼化石,让曲靖无愧于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古鱼王国”。
李强表示:“关于曲靖的古生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除了刚才提到的潇湘动物群和西屯脊椎动物群,我们在2019年的国际会议时又发现珠江源景区铺路的地上就有很多化石,这些鱼类也非常重要。所以说曲靖还有很多化石有待于研究,可能会揭开更多关于生命演化,甚至是脊椎动物演化的科学问题。”
曲靖融媒记者 杨捷如 甘鹤(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