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于富源县旧城山鸣凤楼的中国红军长征民间文物收藏馆参观回来,回想参观过程中文物收藏馆馆长潘庭宏先生现场生动、质朴的讲解,红军长征过富源时一幅幅画面和精彩故事在脑海中不断回放,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今天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什么让物质匮乏、武器落后的红军队伍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二、是什么让潘庭宏先生坚持不惜耗费毕生心血去收藏这些红军长征时期的红色文物?经过认真思考并重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下面边复述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边揭晓答案。
第一个故事:贺子珍英勇救伤员。长征途中,在云贵交界处刚经历过一场硬仗,贺子珍所在的干部休养连到达猪场村隐蔽休息。贺子珍正忙着与卫生队战士一起照顾老同志和伤病员。突然,空中几架敌机向着休养连隐蔽的地方进行一阵机枪扫射,又投下一颗炸弹。贺子珍从炸弹掀起的烟尘中站起来时,发现不远处一个担架暴露在外面,担架队员一个已经牺牲、一个受了重伤。重伤员是在攻打娄山关战斗中负重伤断了一条腿的钟赤兵正在担架上挣扎。这时,敌机又飞回进行第二轮轰炸,情况十分危急。贺子珍顾不上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从隐蔽处向担架冲去,扑在重伤员钟赤兵身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钟赤兵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了血泊中。作为红军干部,贺子珍在危急关头能够舍生忘死,勇敢救护重伤员,在当时是把战友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把对革命同志的感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贺子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同志的关心与爱护。正是像贺子珍一样的红军干部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感染和鼓舞着士气,使长征和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个故事:军民鱼水情深。确切的说这是一组故事,由四个小故事组成。两个饭盒:营上镇弯子头村民晏招娣与侄儿救助受伤红军。被救助的红军战士牺牲前,将仅有的两个饭盒送给他们。一家人:营上镇迤老黑村民叶莲珍及家人面对国民党的严厉盘查,冒险坚称在她家养伤的红军战士邓洪卫为“一家人”,保护了红军战士。一根拐杖:红军长征过富源县黄泥河布古村时,将一根拐杖送给双目失明的农民刘晓祥。这根饱含红军恩情的拐杖及感人故事代代相传。红军洞:小红军张觉被敌军炸弹炸伤,被黄泥河镇牛场村民黎运通藏在村后山养伤。黎运通被国民党严刑拷打都没有招供。这一组发生在富源县(原平彝县)土地上的真实故事,见证了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第三个故事:红色文物收藏家。为我们现场讲解的解说员是中国红军长征民间文物收藏馆馆长潘庭宏先生。潘先生讲述了自己这些年从事红色收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各种遭遇,分享了自己在央视录制《幸福账单》时栏目导演和主持人听了他的红色收藏故事,感动之余慷慨赠予5000元让他用于购买回来的机票和一路上的开销。到台湾参观国军抗战纪念馆时,受到工作人员的阻拦。听说潘先生来自王甲本将军的故乡,受王将军的家人委托去吊唁王将军,工作人员要求出示介绍信。潘先生说大陆上好多年不使用介绍信了,于是打通了王甲本将军亲人的电话。王甲本将军的亲人在电话中证实了潘先生所说的真实性,仪仗兵很礼貌的抬着花篮给潘先生引路。到香港举办红色收藏展览时,现场为潘先生升国旗、奏国歌,让他感受到祖国强大的自豪感,也让他深切感受到这些年倾其所有进行红色收藏的意义所在。潘先生还说,他很感激富源县司法局二十多年前为他办理过一项公正业务,让他在面临某些人的质疑时能够很有底气的亮出公证书,以证据来说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很用心、很仔细的为我们做讲解,希望我们将红军长征精神传承下去,今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上面三个故事,很响亮的回答了红军长征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信仰”的力量。长征途中红军干部面对敌机轰炸,能够舍生保护受伤战友。长征途中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受伤的红军战士,红军战士答谢群众的行为。我们身边的潘先生个人花费7000多万元收藏红军长征文物,不计较个人得失,宁愿当别人口中的“老憨”而不后悔,无不是出于对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信仰。作为一名政法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将红军长征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坚持公平正义、清正廉洁,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无愧于这片被革命志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才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富源县司法局 高映仙 刘于跃)